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当前位置:书评书摘>书评书摘详情页

劳动分工与空间权力关系的辩证思索 ——评《空间的资本化:劳动分工及其社会结构重组》

作者:郭丽双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进入到全球都市化社会的发展阶段,全球大部分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城市化进程与空间政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列斐伏尔、卡斯特、哈维等知名学者从以往的地理学研究基础出发,围绕资本主义的地缘关系,提出了诸如“空间生产”“空间修复”“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等代表性观点。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同样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国外学界可谓独树一帜,她的理论从劳动的空间分工、权力几何学、全球地方感等方面展开,批判了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形成了“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分析视角。


重庆交通大学丁乙副教授的专著《空间的资本化:劳动分工及其社会结构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对多琳·马西的空间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丁乙是国内较早研究多琳·马西空间理论的学者之一,曾参与翻译其重要代表作《空间、地方与性别》,并赴英国同多琳·马西教授团队展开合作交流。该书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为主轴,围绕劳动分工的具体形态、空间权力关系、社会空间本质、劳动的性别分工等议题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劳动分工的空间逻辑。该书梳理了劳动分工理论发展的三大逻辑,即生产逻辑、资本逻辑、空间逻辑。这三大逻辑层层递进,分工的生产逻辑是起点;分工的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后,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出来的理论视角;分工的空间逻辑则是资本逻辑在世界市场的一种延续,特别是在全球时空压缩的背景下愈发突显。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问世一百多年后,多琳·马西教授沿着恩格斯的足迹继续探查英国产业区位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劳动的空间分工理论。加之20世纪60年代末的“空间转向”运动, 空间理论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最终确立了劳动分工的空间逻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形态。通过对比研究恩格斯与马西对英国传统产业区的不同考察,可以勾勒出英国各产业区的发展脉络,探索产业地理与国际劳动分工变迁的内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把劳动分工过程同社会空间形态、地缘关系、资源禀赋等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劳动的空间分工理论。这个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劳动分工的空间形态;劳动的空间分工与不平衡发展的相互关系;由劳动的空间分工所引发的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化;社会关系的空间结构失衡与权力几何学。

社会空间的本质。地理的不平等发展与劳动的空间分工相互作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空间结构失衡。空间中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及空间正义的可能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议题。该书强调了社会性与空间性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相互关系,社会空间的概念基于社会关系,而非纯粹的量化研究。在社会空间理论中,存在着各种观点和主张,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包括:现代主义、殖民主义 、“罗斯福推论”、拉克劳的空间理论等等。通过对上述观点的批判,在理论上树立了动态发展的空间观,尤其是在分析地方关系时,开放的空间观衍生出了一种能够包容、吸纳世界文化的场所精神,即全球地方感。

劳动的性别分工。该书阐释了劳动的空间分工的性别面向,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性别分析视角,强调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空间女性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批判了现代性空间观中的精英主义和性别视角缺失,分析了劳动的性别分工与性别关系的变化、劳动的性别分工及其空间结构等问题。

总而言之,该书从劳动的空间分工视角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结构及资本全球化的内在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前沿理论,展现了空间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新颖的分析视角。

Baidu
map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