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
责任编辑: 任明出版时间: 2013-07-01ISBN: 978-7-5161-2914-2字数: 378千字浏览人数: 68次所属丛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理论学术著作丛书所属分类: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概念与模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产生
一 初期萌芽
二 理论准备
三 实践基础
四 文化氛围
五 组织保障
六 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式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再解读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变历程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含义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外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支撑体系的结构性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支柱——思想武器·动力源泉·民族基因
三 根基和支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支撑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基础,时代化和大众化来源于中国化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补充,中国化和大众化贯穿于时代化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服务于大众化
四 小结
“中国模式”的根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 关于“中国模式”
二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
三 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模式”的发展
“中国模式说”值得商榷
一 人类社会发展中是否存在所谓的“发展模式”
二 发展经验不等于发展模式
三 “中国模式说”既不符合中国发展现实,又不符合中国迅速变化的时代特征
四 苏联模式及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也证明了所谓的模式是有害的
五 “中国模式”说会引发负面的国际效应
六 中国模式说会掩盖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历程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变
从辩证思维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经验
一 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二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三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四 针对性与全面性的辩证统一
五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
六 先进性与大众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反思中的两次历史性选择
一 近代历史的反思中,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 党建立之后的历史反思中,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
三 两次历史性选择的时代特点与历史价值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论和国家学说“中国化”
二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中国化”
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和社会矛盾的学说“中国化”
从《论十大关系》到中共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
一 《论十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和理论的提出
二 中共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初步形成
三 结束语
邓小平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一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里程碑意义
二 邓小平南巡谈话主要内容归纳分析
三 邓小平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 表达形式通俗化
二 普及方式多样化
三 传播手段现代化
四 效果评价科学化
五 理论队伍专业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二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三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路线
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
五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
道路和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体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色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统一性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统一性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关联
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均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坚实基础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一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
二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三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四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 自主创新是时代的关键词
二 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
三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基本特征
三大内核支撑“中国道路”走向世界
一 因地制宜是引领“中国道路”的方针
二 因时制宜是支撑“中国道路”的脊髓
三 民富国强是指引“中国道路”的归宿
四 结语
改革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布局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的经济基础
一 西方典型公平与效率观及主流取向
二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效率观及其审视下的历史发展
三 当前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对公平与效率的深远影响
四 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契机,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统一
党的十六大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西部经济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一 新阶段西部开发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西部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深化
三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西部经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现代性成长
一 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成长方向的选择
二 从革命到改革:社会主义宪政现代性成长的历程
三 从宪法到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现代性成长的逻辑
四 从成长到创新:社会主义宪政现代性成长的经验
论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
一 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
二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在改革进程中发展和创新
三 发展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跨越
文化强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
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战略选择
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五个基点
一 新的历史起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五个基点
建国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及其启示
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的启示
核心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及人物
论中国共产党应对新形势多重考验的路径选择
一 多重考验:激励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
二 路径选择:推动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与经验
一
二
努力强化八个意识,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一 努力强化信念意识
二 努力强化使命意识
三 努力强化执政意识
四 努力强化形象意识
五 努力强化群众意识
六 努力强化忧患意识
七 努力强化创新意识
八 努力强化时代意识
陈云的反腐倡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
二 腐败成因要多视角思考
三 反腐败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警钟长鸣
四 防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可靠保证
生态政治视角下的学习型政党建设
一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必要性
二 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生态政治价值
三 生态政治视角下学习型政党建设的途径
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二 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动力
三 坚持巩固群众基础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力量源泉
四 坚持加强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体现
五 坚持培育优良党风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有效保证
从十八大与十七大报告文本对比看党的建设理论新进展
一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的建设部分的文本变化
三 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理论进展的鲜明特点
结 语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问题意识
二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方向定位
三 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结构体系
四 规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发展战略
五 营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学术环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