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国际政治学
纸书售价: ¥79.2 纸书定价:¥99.0 电子书售价: ¥39.6
-
作者: 余丽责任编辑: 赵丽出版时间: 2017-03-01ISBN: 978-7-5161-9859-9字数: 425千字浏览人数: 369次所属丛书: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所属分类: 政治、法律 > 世界政治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导论
一 历史性与时代性:人类进入互联网轴心文明形态
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互联网国际政治学兼具世界性和国别性
三 理论性与实践性:互联网国际政治学理论创生与实践框架
四 科学性与人文性:互联网国际政治研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理论篇
第一章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建构的现实依据
一 互联网的现状、趋势、特征与作用
(一)互联网的现状
(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三)互联网的特征
(四)互联网的作用
二 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的新变革、新思维与未来展望
(一)新变革
(二)新思维
(三)未来展望
第二章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机理
一 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个人、国家、国际体系
(一)个人层次
(二)国家层次
(三)体系层次
二 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之核心:国家利益、权力、安全
(一)国家利益
(二)国家权力
(三)国家安全
三 互联网助推国际结构变迁之作用:催化、同步、建构
(一)催化作用:为现实国际政治变革因素提供实现机遇
(二)同步作用:使国际政治现实具有时代特征
(三)建构作用:为国际政治的进化提供实现空间
第三章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
一 为什么是“非中性”作用
二 “非中性”作用一:维持霸权
(一)既有优势
(二)战略领先
三 “非中性”作用二:政治渗透
(一)渗透性与政治性的双重功能
(二)意识形态输出与政治重塑的战略意图
四 “非中性”作用三:权力转移
(一)后发优势
(二)技术创新
第四章 互联网拓展国家主权的实现方式及其困境
一 国家主权内涵的历史变迁
(一)国家主权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二)国家主权内涵的演进
(三)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中国家主权观的变迁
二 互联网主权是一种新的国家主权形式
(一)互联网扩展了国家主权的内涵
(二)互联网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三 制网权: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新型国家权力
(一)制网权是与互联网共存亡的一种新型国家权力
(二)制网权的有机构成:技术、标准、网络空间
(三)争夺制网权是大国制定互联网战略的实质
(四)掌控制网权的政治文化战略要旨:控制全球话语权
第五章 互联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内在逻辑
一 互联网是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资源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资源
(二)互联网是保证未来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
二 互联网安全威胁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威胁
(一)为什么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威胁
(二)互联网国家安全威胁的分类
(三)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新方式
(四)大数据时代的云安全威胁
三 国家互联网战略目标:安全对自由的优先性
(一)国家互联网战略目标是对制网权的争夺
(二)制网权凸显安全对自由的优先性
(三)安全对自由的优先性:以美国互联网战略为例
第六章 互联网作用于国家形象的路径分析
一 国家形象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二)国家形象的历史性
(三)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
二 互联网对国家形象的作用
(一)提供国家间关系互动的虚拟舞台
(二)引起国家综合国力的消长变化
(三)扩展国家道德的调适效应
(四)增添国际舆论对国家形象评判的手段
(五)强化国家文化传播的非对称性
(六)增强公民素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力度
第七章 互联网与外交决策的民主化
一 外交决策机制及其模型分析
(一)国家外交决策的一般机制
(二)外交决策的两种模型:宏观过程与微观操作
二 互联网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外交决策宏观过程的影响
(二)互联网对外交决策微观操作的影响
三 互联网对外交决策的作用
(一)互联网促进了外交决策的民主化
(二)互联网提供了民众参与外交决策的新途径
实践篇
第八章 美国的互联网战略
一 掌控全球网络空间的制网权是美国互联网战略出台的根本原因
(一)从技术控制到资源控制
(二)从信息控制到法理占领
(三)国际机制的建立与维持
二 互联网战略是美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战略指南和行动纲领
三 美国互联网战略对中国及世界政治文化安全格局的影响
第九章 英国互联网战略
一 英国互联网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国际层面
(二)国内层面
二 英国互联网战略形成:从管理体制至战略体制
(一)英国互联网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从管理体制至战略体制
三 英国互联网战略的特征
(一)重视资源整合,加强国内合作与协调
(二)注重战略防御,积极寻求主动出击
(三)重视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坚持定期审查与修改
(四)立足技术为本,强调网络安全技术更新
(五)重视民众参与,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作用
第十章 德国互联网战略
一 《德国网络安全战略》出台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国际层面
(二)国内层面
(三)主要内容
二 德国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分析
(一)具体目标
(二)主要责任机构
(三)主要手段和具体措施
(四)协调机制
三 德国网络安全管理的启示
(一)立法方面: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执法
(二)机构方面:成立权责明确的综合性网络管制机构
(三)技术方面: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开发和升级安全技术
(四)合作方面:协调国内行动,加强国际合作治理
第十一章 日本互联网战略
一 日本互联网战略形成与发展
二 日本互联网战略措施
(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允许互联网直接服务于政治传播、大选等政治活动
(二)出台《日本再生战略》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三)制定《规范互联网服务商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网络空间防卫队”
三 日本互联网战略效应
(一)加快了“新行政改革”步伐,拓宽了政治参与路径
(二)互联网经济加速形成,大数据市场逐步构建
(三)明确了权责和分工,提升了相关部门联合协作与迅速反应的能力
四 日本互联网战略的政策启示
第十二章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
一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出台的现实依据
(一)社会总体信息化程度较低
(二)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三)世界主要大国网络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二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的目标
(一)通过互联网发展推进信息社会建设
(二)保障国家网络安全强化国家网络权力
三 俄罗斯互联网战略的主要特征
(一)强化互联网发展和安全的顶层设计
(二)建立应对不同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方法和措施
(三)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增强积极的网络攻击能力
(四)强调多边合作与自主可控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三章 印度互联网战略
一 印度互联网战略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国际层面
(二)国内层面
二 印度互联网国家战略的体制与特征
(一)战略体制:制度化管理和特设机构相结合
(二)战略特征:整体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三 印度互联网战略的经验
(一)加强互联网安全立法,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
(二)扶持本国互联网企业发展,注重网络文化安全
第十四章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现况
一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互联网战略构建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二)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 中国互联网的现况
(一)现况概述
(二)发展成就
(三)面临的挑战
第十五章 中国互联网战略建构的理论要素
一 指导思想: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二 战略目标: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三 中国互联网战略资源分析
(一)技术资源
(二)人力资源
(三)政治资源
(四)经济资源
第十六章 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大战略建构
一 维护中国网络主权的战略建构
(一)培育网络主权认同观念,力争网络主权的国际法理地位
(二)强化网络管控能力,捍卫中国网络主权
(三)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网络信息产品的研制
(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资源有限共享
二 构建应对中国网络安全威胁的保障机制
(一)技术层面:研发核心技术、网络设备国产化和建设下一代互联网
(二)观念层面:培养网络安全意识,抢占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三)制度层面: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加强互联网规则标准制定的国际治理合作
三 塑造中国网络国家形象的战略路径
(一)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以提升国家文化传播力
(二)国家间关系借由网络产生正向互动形象
(三)占据信息革命高地,参与创设互惠共赢的网络规则
(四)扩展自身网络媒体话语权,争创世界一流网络媒体
四 优化互联网时代中国外交决策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收集、甄别和利用
(二)协调外交决策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三)利用网络拓宽非国家行为体表达意愿诉求的渠道
(四)加大对互联网犯罪的打击和非法信息的整治力度
(五)重视网络外交以拓展外交决策的新领域
结语
(一)定义了制网权是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新型国家权力
(二)率先提出并阐释了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的机理
(三)剖析了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
(四)阐释了互联网作用下国家主权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五)揭示了互联网与国家安全威胁的内在逻辑
(六)诠释了互联网作用于国家形象的路径
(七)分析说明了互联网是拓展外交决策民主化的新途径
(八)揭示了美国互联网战略的霸权实质,比较了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的互联网战略
(九)充实和完善了中国互联网战略的理论要素和治理框架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附录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附录4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附录5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附录6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附录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协作推进信息网络空间发展的联合声明》
附录8 乌镇倡议
附录9 《2016年世界互联网发展乌镇报告》
参考文献
索引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