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精神世界:《论语》思想的体系化解读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
作者: 赵维森责任编辑: 凌金良出版时间: 2014-09-01ISBN: 978-7-5161-4648-4字数: 425千字浏览人数: 637次所属丛书: 国学经典现代教学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孔子生平述略
一 孔子生活的世界文化背景:轴心时代
二 孔子的家世
三 孔子的生平
四 孔子的影响
五 人性、太人性化的孔子
第二节 《论语》概况介绍
一 《论语》的成书过程
二 《论语》书名的含义
三 《论语》一书的内容
四 《论语》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
五 《论语》的参考读本
六 如何读《论语》
第二章 孔子思想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关注现实人生,忌形而上的玄思
第二节 注重躬身践行,鄙夷玄虚空谈
第三节 孔子的天命论背后隐藏的世俗情怀
第四节 孔子的丧葬祭祀思想的人伦旨归
第三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
第一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一:爱人、孝悌
第二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二:泛爱众
第三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三:忠恕之道
第四节 “仁学”的基本精神之四:安仁与杀身成仁
第四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二)
第一节 恭、宽、信、敏、惠
一 恭则不侮
二 宽则得众
三 信则人任
四 敏则有功
五 惠则足以使人
第二节 温、良、恭、俭、让
第三节 仁学的其它内涵
一 刚、毅、木、讷
二 先难而后获
三 当仁不让于师
第五章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第一节 里仁为美
第二节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一 克己复礼
二 为仁由己
第三节 能近取譬、见贤思齐、观过知仁
一 能近取譬
二 见贤思齐、观过知仁
第四节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第五节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一 博学
二 笃志
三 切问
四 近思
第六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七节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一 志于道
二 据于德
三 依于仁
四 游于艺
第六章 孔子的孝道思想
第一节 事之以礼:养亲、敬亲
一 养亲、奉亲
二 敬亲、尊亲
第二节 事之以礼:“不违”与“致谏”
第三节 葬之以礼
第四节 祭之以礼
第七章 孔子的礼学思想
第一节 礼是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
第二节 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第三节 礼是社会成员的文明行为规范
第四节 仪式的社会功能
第五节 礼的法制功能与政治功能
第六节 礼的理性节制功能
第七节 礼的终极目标:社会的和谐
第八章 孔子的乐教和诗教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音乐爱好、造诣
第二节 孔子对音乐情感力量的体认
第三节 诗教——成仁的出发点
第四节 乐教——成仁的最终完善
第九章 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孔子的政治理想
一 政在使民富
二 共同富裕
三 大同世界
四 需要辨析的两个问题
第二节 孔子的政治原则
一 道之以德,齐心以礼
二 正人先正己
三 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节 孔子的政治程序
一 富之,教之
二 足食、足兵、民信之
第四节 孔子的领导学智慧
一 先之、劳之、无倦
二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三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四 无欲速,无见小利
五 居敬而行简
六 尊五美,屏四恶
第十章 孔子的正名思想
第一节 孔子正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正名的意义
第三节 正名的途径
一 明确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等差的天经地义性
二 各安其位,各执其事
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四 对正名思想须避免的两种误解
第十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第二节 教育宗旨:培养“内圣外王”之人才
一 完善“内圣”之道德人格
二 培养“外王”之经世人才
三 “学而优则仕”
第三节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第四节 教学态度
一 循循善诱
二 诲人不倦
三 学而不厌
第五节 教育方法
一 因材施教
二 学思结合
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 举一反三 引譬连类
第六节 孔子的学习境界论
一 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
二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三 上知与下愚、中人以上与中人以下
第十二章 孔子的语言艺术观
第一节 说话要看对象、时机
第二节 批评建议的艺术
第三节 言而有信、言之足征
第四节 巧言乱德
第五节 慎言慎行
第十三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一)
第一节 处世的总原则:义之与比
第二节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第三节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第四节 君子恶居下流
第五节 克服人性的四大弱点
第六节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七节 君子不器
一 君子不器:多才多艺
二 君子不器:士志于道
三 君子不器:道器皆修
第十四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二)
第一节 君子三畏
一 畏天命
二 畏大人
三 畏圣人之言
第二节 人生三戒
一 少之时,戒之在色
二 及其壮也,戒之在斗
三 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第三节 人生三慎
一 慎齐(斋)
二 慎战
三 慎疾
第四节 人生三益、三损、三变、三能
第十五章 孔子的处世之道(三)
第一节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节 暴虎冯河,吾不与也
第三节 有道则行则知,无道则藏则愚
第四节 无道则隐而不孤傲清高
第五节 孔子的人生历程自述对世人的启迪
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二 三十而立
三 四十而不惑
四 五十而知天命
五 六十而耳顺
六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十六章 孔子的中庸之道
第一节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第二节 尚中:品评人物、选才交友的标准
第三节 中道:日常思想行为的准则
一 行为符合中道
二 情感符合中道
三 思想符合中道
第四节 中道:政治治理的基本方略
第五节 时中与权变:中庸之道的灵魂和归宿
一 君子而时中
二 权衡而变通
附录 本书未引用的《论语》言论翻译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